核心提示:在从事有职权的工作的时候,借机运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非法利益的人不在少数,近日一则新闻报道陕西省最牛记者案上诉被驳回,维持原判。下面卓律网小编带大家了解下最牛记者为何获刑13年,具体处罚结果如何?
在从事有职权的工作的时候,借机运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非法利益的人不在少数,近日一则新闻报道陕西省最牛记者案上诉被驳回,维持原判。下面卓律网小编带大家了解下最牛记者为何获刑13年,具体处罚结果如何?
2019年11月6日,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上诉人白某某犯诈骗罪、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一案,裁定驳回上诉,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00000元。违法所得1040000元依法予以追缴。
一,最牛记者为何获刑13年,具体处罚结果如何?
白某某犯诈骗罪、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介绍贿赂罪一案,清涧县人民法院于2019年7月11日作出一审判决,对被告人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0000元;
刑事辩护法律知识解答以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00元;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00000元。违法所得1040000元依法予以追缴。被告人白某某不服,向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诈骗罪的区别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打着与某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旗号,收受财物,办理请托事项。如果此人确实与国家工作人员有一定的密切关系,但是请托事项没有办成,且没有退回收受的财物,如何认定行为性质?司法实践中,往往将此类行为当做“诈骗罪”打击。可见,“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诈骗罪”在实践中界限非常模糊。两罪在构成方面存在以下差异:
相关推荐:
1)客观方面不同
诈骗罪的前提是“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除非嫌疑人与国家工作人员确实不存在任何关系,否则,不能以“请托事项未办成”的结果,来推定其属于“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只要能证明嫌疑人与国家工作人员之间的“密切关系”,嫌疑人通过这层关系收受请托人财物,要么是作为中间人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要么是避开国家工作人员,直接利用其影响力办理请托事项。无论请托事项是否办成,其行为构成的是贿赂犯罪而非诈骗罪。
2)犯罪对象定性不同
如果对此类“诈骗案”准确定性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请托人不但不是诈骗案的“被害人”,甚至是贿赂犯罪的行贿人,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从这个角度,可以对其形成一定的牵制。被告人到底是“利用影响力受贿”,还是作为行贿犯罪的共犯之一,未能实现行贿目的,需要根据事实和证据再做进一步确认。
三,什么是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及其量刑标准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的规定,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行为。
律师事务所告知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利用该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原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实施前款行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量刑标准
1.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以上就是卓律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最牛记者为何获刑13年,具体处罚结果如何?的相关内容,在种种利益诱惑下,希望大家能保持初心,积极自净。如果大家还有对法律问题不懂的地方,可以咨询卓律网上面的律师。
版权及免责声明: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zhuofawu2023@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