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看主观故意。若一方以非法占有彩礼为目的,从一开始就没有与对方结婚的真实意愿,只是借结婚之名行骗取彩礼之实,具备诈骗的主观故意。例如,编造虚假身份、家境等信息,获取对方信任后索要彩礼,随后消失不见。
一、诈骗彩礼怎么定性诈骗
认定诈骗彩礼构成诈骗罪,需从以下方面判断:
首先,看主观故意。若一方以非法占有彩礼为目的,从一开始就没有与对方结婚的真实意愿,只是借结婚之名行骗取彩礼之实,具备诈骗的主观故意。例如,编造虚假身份、家境等信息,获取对方信任后索要彩礼,随后消失不见。
其次,审查行为手段。通常表现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比如,谎称自己有稳定工作、丰厚财产,或隐瞒自身重大疾病、不良嗜好等情况,使对方基于错误认识给付彩礼。
再者,考察彩礼的用途及后续表现。若收受彩礼后,未将其用于筹备婚事或共同生活,而是随意挥霍、转移财产,且在对方察觉问题后,拒绝沟通、退还彩礼,逃避责任,这些都可作为认定诈骗的重要依据。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是否构成诈骗彩礼的诈骗罪,需综合多方面因素,结合具体案件事实,依据法律规定审慎判断。
二、彩礼不属于婚后财产
彩礼通常不属于婚后财产。彩礼一般是婚前男方给予女方家庭的财物,目的在于促成婚姻关系。从法律性质看,它具有特定的赠与属性。
若彩礼在结婚登记前给付,其明确是对女方个人或女方家庭的赠与,这种情况下应认定为女方的婚前个人财产,而非婚后夫妻共同财产。
不过,存在特殊情形。若双方虽办理结婚登记但确未共同生活,或者婚前给付彩礼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在离婚时,给付方可以请求返还彩礼。这种返还请求权是基于彩礼习俗的特殊考量以及公平原则。同时,对于彩礼的具体认定和处理,还需结合各地风俗习惯以及案件实际情况综合判断,以确保法律适用的公正与合理,妥善处理涉及彩礼的纠纷。
三、婚前彩礼需要证据吗
婚前彩礼是否需要证据,取决于具体情况。在涉及彩礼纠纷时,证据至关重要。
若双方就彩礼的给付、金额、用途等不存在争议,自然无需证据。但一旦产生纠纷,比如对彩礼是否给付、给付数额有分歧,或者涉及彩礼返还问题时,证据就必不可少。
能够证明彩礼给付的证据形式多样。常见的有支付凭证,如银行转账记录、微信或支付宝转账截图等,可明确款项的支付时间、金额和对象;聊天记录、短信等电子数据,若其中涉及双方对彩礼的商讨、确认等内容,也具有证明效力;还有证人证言,比如知晓彩礼给付过程的媒人、双方亲友等的证言。
此外,彩礼的收受清单、购买彩礼物品的发票等也能作为相关证据。保留和收集这些证据,有助于在可能发生的法律纠纷中,清晰阐明事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总之,为避免彩礼纠纷陷入举证困境,建议在涉及彩礼给付时,留意证据的留存。
版权及免责声明: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zhuofawu2023@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